2025年4月22日,我院成功举办了一场题为“高校分类改革”的专题讲座。此次讲座由著名教育专家周光礼教授主讲,罗海鸥书记、陈伟院长、刘海兰副院长、谢徳新副院长、全守杰等教授出席,陈伟院长担任主持人,教育科学学院全体学生积极参与。

讲座伊始,周光礼教授引用了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)》中关于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内容,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需按照研究型、应用型、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,区分综合性、特色化基本方向,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,并支持理工农医、人文社科、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。同时,他强调了建立分类管理、分类评价机制的重要性,表示应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功能定位、实际贡献、特色优势,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。
在谈到高校分类改革的复杂性时,周教授引入了系统理论,指出高等教育系统如同生命体,具有自我调节和进化的特性,其秩序无法被规划、设计和准确预测。他进一步解释,大学分类是通过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类型化处理,使复杂的现实更容易被理解。而分类的原则应遵循描述性、建构性和逻辑一致性。
随后,周光礼教授分享了全球高校分类的图景,重点介绍了盎格鲁-撒克逊大学分类体系和欧洲大陆大学分类体系的特点、经典案例及发展趋势。他提到,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以描述性分类为主,展现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多元发展特点;而德国和法国则采用规范性分类,注重政府的政策调控和层级规范。

针对中国高校分类的逻辑,周教授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、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进行了详细阐述。他强调,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,中国高校分类逻辑已出现战略性转换,由规范性分类走向描述性分类。为此,他提出应尊重复杂性,建立国家层面的描述性分类框架,并坚持分类指导,研制适合局部时空的规范性分类体系。
在讲座的最后部分,周光礼教授展望了中国大学分类改革的未来方向。他建议利用二维象限构建具有逻辑一致性的分类体系,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,包括育人方式改革、办学模式改革、管理体制改革和保障机制改革。
讲座结束后,罗海鸥书记和陈伟院长分别发表了讲话。他们首先对周光礼教授的倾情演讲表示衷心的感谢,认为周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、观点新颖、深入浅出,为本院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盛宴和学术滋养。同时,他们也表示将认真学习和领会周教授的讲座精神,积极推动本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事业发展。
撰稿:杨琳
编辑:梁爽老师
审核:刘海兰副院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