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
人才培养

人才培养方案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人才培养 >> 本科生教育 >> 人才培养方案 >> 正文

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

发布日期:2024-03-22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专业负责人:周元春

点击下载: 2021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.pdf   1、教育技术学202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(师范类).pdf 1.教育技术学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(师范类).pdf


一、培养目标

本专业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扎根珠三角,立足广东省,服务粤港澳大湾区,培养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、浓厚的教育情怀,掌握教育数字化建设的方法与策略,具备深厚的信息技术(科技)学科素养、扎实的教育数字化教学能力、良好的数字化育人能力,具有持续创新意识及自我发展能力的人才。毕业五年后能成为中学信息技术(科技)、创客与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与研究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骨干教师。

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够达到:

目标1 师德高尚,情怀浓厚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;热爱教育事业,恪守师德规范;具有从事信息技术(科技)教学的热情,勇于担当,积极作为,做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,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的引路人。

目标2 专业扎实,教学精湛: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、应用技能和思维方法;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(科技)学科素养;能综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、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设计学习过程,开发数字教育资源,实施信息技术(科技)课程教学;具有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、开展课题研究并付诸实践的能力;具有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进行规划、实施、管理与评估等能力。

目标3 以生为本,育人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,坚持以生为本,具备班主任工作素质,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、思想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;尊重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,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,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;能促进学生掌握信息技术(科技)学科知识和技能,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;能指导学生参与学校信息技术(科技)学科竞赛和各类创新实践活动。

目标4 与时俱进,自我发展关注国内外教育技术应用前沿,了解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,能主动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需求,合理制定职业发展规划;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,能够通过终身学习实现自我发展。

二、毕业要求

通过专业学习,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以下要求:

1.师德规范

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立德树人为己任。遵守《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》,具有依法执教意识。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。

1.1 【理想信念】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行动积极,在教学实践中,主动结合实际阐释和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。

1.2 【道德情操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立德树人为己任。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,熟悉教育政策法规,传承 “学高为师,德高为范”的优良师范传统,践行“厚德博学,唯实求新”校训,拥有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感。

1.3 【人文素养】能解释信息技术(科技)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,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、艺术等综合素养,促进专业教学,提升生活品质。

1.4 【严谨治学】自觉遵守国家教育政策与法规,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,依法执教,干一行,钻一行,精一行,知行合一,实干、学识与毅力兼备。

2.教育情怀

热爱教育和职业教育事业,具有职业理想和较强的从教意愿,对中小学校教师的工作意义和专业性有高度的认同。具有积极的职业情感,工作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。具有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、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。尊重学生人格,富有爱心、责任心,工作细心、耐心,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。

2.1 【职业认同】理解教育工作的意义,热爱教育事业,有较强的中学信息技术(科技)教师职业和专业认同。

2.2 【职业情感】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,认识信息技术(科技)对于数字时代教与学的重要价值,具有专业责任担当,注重自身专业发展。

2.3 【自身修养】具有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对信息技术(科技)教师工作保持积极的职业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追求。

2.4 【尊师爱生】熟悉青少年心理成长基本规律,在信息技术(科技)教学活动中关爱学生,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,耐心、细致地做学生知识学习、品格锤炼、思维创新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。

3.学科素养

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、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,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。了解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,了解信息技术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,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。

3.1 【学科知识】了解信息技术(科技)学科发展的历史、现状和趋势,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、基本理论、体系结构与思想方法,能分析其对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价值,理解信息技术(科技)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涵。

3.2 【专业能力】具备基本的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、较好的教育数字资源设计、开发、应用与管理能力。

3.3 【实践应用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清晰认识,能够参与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、创客教育、人工智能教育等实践活动,有较强的问题解决与开拓创新能力。

4.教学能力

在教育实践中,能够依据信息技术(科技)学科课程标准,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,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,进行教学设计、实施和评价,获得教学体验,具备教学基本技能,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。

4.1 【教学设计】掌握教育学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,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(科技)学科的思维方法,能够对信息技术(科技)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。

4.2 【教学技能】熟悉最新的中学信息技术(科技)课程标准,掌握中学教学基本技能、课堂教学实施与学习效果评价等能力,初步掌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、促进教学改革的的方法技能,积极尝试开展项目式学习、跨学科融合等创新教学活动。

4.3 教学研究】初步掌握信息技术(科技)学科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,能用以分析、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,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,具有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能力。

4.4 【教学引导】能够依据信息技术(科技)学科特点、中学生认知特征和个体差异,指导学生开展自主、合作、探究性学习,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,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,发展计算思维,进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,信息社会责任。

5.班级指导

树立德育为先理念,理解德育的基本理论,了解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基本途径和方法。掌握中小学学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,具有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体验。能够担任班主任工作,做好家校沟通,具备开展班级德育、心理健康教育、劳动教育等活动的能力。

5.1 【德育理论】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,树立科学的德育理念,充分挖掘德育数字资源,初步掌握中学品德教育的目标、原理、内容及方法,能有意识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。

5.2 【班级管理】基本掌握班集体建设、班级教育活动组织、学生发展指导、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。具备开展班级组建、活动组织、家校沟通等班主任工作的素养和能力。能够利用技术手段收集学生成长过程的关键信息,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。能够初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班级指导活动。

5.3 【心理教育】掌握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心理学原理和指导方法,能够紧跟学生思想和行为动向,并按照教育心理学原理组织教学、引导学生,具备学生发展指导、综合素质评价等学业引导工作;掌握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,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,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。

6.综合育人

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。理解学科育人价值,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。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,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,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。

6.1 【育人理念】具有教书育人意识。理解信息技术(科技)学科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,注重课程教学的思想性,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,初步懂得将德育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和信息技术专业教育活动中,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,能够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

6.2 【学科育人】遵循思维发展的育人规律,通过技术多样、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,培育求真务实、实践创新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培养学生严谨求实、吃苦耐劳、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,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(科技)学科知识和技能,提高学生信息意识、计算思维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、信息社会责任能力。

6.3 【活动育人】秉承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,整合学科德育、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,通过创客教育、人工智能、教育机器人、教学技能训练等实践和竞赛活动,培育科学精神、探索创新精神,培育学生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,能够处理和应对遇到的信息技术问题。

7.学会反思

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。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,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,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。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,具有一定创新意识,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,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。

7.1 【学习意识】具备有意识地监控并及时调整工作和学习策略的能力,养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经常检查、思考以评估过程方法是否得当的习惯。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,具备对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达成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的能力。

7.2 【学会规划】适应数字化教育发展的需要,了解、跟踪国内外中学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动态,关注未来教育,树立毕生发展观念,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。

7.3 【反思研究】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,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,学会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持续学习,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支持反思与改进,能够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。

8.沟通合作

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,具有团队协作精神,掌握沟通合作技能,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。

8.1 【共同体意识】理解和体验信息时代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价值,积极主动参加网络社区等协作学习活动,分享个人经验、智慧,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。

8.2 【互助合作】掌握有效的互助合作技能,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,愿意与同行交流合作,共同发展。

8.3 【沟通技能】能使用语言工具,利用网络及各类数字化新媒体,与领导、同事、学生及学生家长等进行有效沟通,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和共情能力,善于倾听他人意见,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,共同探讨、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。

三、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的矩阵图

四、核心与特色课程

核心课程:教育技术学导论、教学系统设计、教学技术与媒体、学习科学与技术、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、视觉传达设计、数据结构与算法、大学计算思维基础、高级语言程序设计。

特色课程:中小学创意编程、青少年机器人设计与制作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、摄影技术、教学视频资源编导与制作、教育类短视频策划与运营、云计算与教育大数据处理、智能技术教育应用、教育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。

五、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

教育见习、教育实习、教育研习、三笔字训练、劳动实践、军事实践、社会实践、专业项目实践、毕业论文(设计)

六、学制与学位授予

学制:普通本科专业标准学制4年。

在修业年限内修完本专业规定课程,获得的总学分不低于本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,并且相关必修课程学分满足规定,方可准予毕业。达到毕业要求,并符合学校有关学位授予条件者,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。

七、课程模块学时与学分分配(详细请查看附件)

八、专业教学计划进度表(详细请查看附件)